载入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查看新闻
骨折久不愈合小心是骨不连 治疗骨不连通常怎样操作
查看:153  更新时间:2016-09-01 14:56:37
  凡骨折8个月后骨折两端未能达到骨性连接的骨折,称为骨不连,又称为骨折不愈合。
  近年来,创伤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伴随创伤骨折手术内固定技术的广泛开展普及,骨不连的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据统计有5%-10%的骨折患者最终导致骨不连,骨不连不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会降低患者的劳动能力,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种:
  全身性因素:包括病人的代谢和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和活动情况,年龄、性别和其他因素等;药物影响如抗凝药物及抗风湿类药物的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滥用对骨折愈合影响也很大。
  局部因素:感染使骨折端坏死以及营养血管闭塞,破坏骨痂形成的正常进程,骨质吸收或形成死骨,导致骨不连;治疗不当使骨折端分离,不能消除骨折端不利的异常活动及应力;严重开放性骨折造成软组织损伤,影响骨折端血运,骨不连发生效果也较高,手术切开复位,因造成骨膜的干扰,骨不连发生率可能高于闭合复位的4倍。

  治疗骨不连通常怎样操作
  带锁髓内钉是治疗胫骨骨不连的较好的选择:由于骨不连的骨干多有骨质疏松、遗留有以往多次手术的钉孔,或由于骨吸收骨干变细,骨缺损,再用钢板内固定势必很难获得早期的稳定性并造成进一步的血运破坏。可屈性髓针缺乏抗旋转抗压缩作用;在上述病理情况下穿针外固定,也难以获得可靠的固定效果。
  带锁髓内钉在骨组织和钉体之间提供较均匀的弹性应力分布,避免钢板内固定时广泛的软组织剥离,抗旋转作用强于可屈髓内钉,不需外固定,对断端稳定性好,能较好的解决骨质疏松、骨干变细和骨缺损等情况下的固定问题,可早期功能锻炼。有优于钢板、外固定架和可屈髓钉的特点,因此尤其适用于胫骨Ⅲ、Ⅳ区骨不连病例
  贴骨瘢痕的处理和手术时机:胫前创伤骨折后易形成贴骨瘢痕。作者采用腓肠肌内侧头或筋膜皮瓣移位修复胫前贴骨瘢痕,3-6个月后再做内固定术
  断端硬化骨的去除与植骨:作者去除断端硬化骨每侧3mm。将患者自体骨髓细胞经特殊处理后,与松质骨和骨生长因子复合,形成成骨细胞和提供支撑力巧妙集合在一起的复合物,使没有细胞的植骨材料变成了有细胞的活骨,新骨形成的效果得以大大加强。
  植骨要围绕断端,并填平骨缺损,不使髓针外露。植骨块过大, 对新骨形成也有不利影响。 一般厚度不宜超过3mm,切成火柴梗样平铺于骨折端较好。
  髓内钉类型的选择:骨不连只能采用扩髓型髓内钉。
  固定的类型与静力固定改动力固定的指征与时机:如6个月X线片显示骨痂生长缓慢,有延迟愈合倾向则应及时取出远端锁钉改动力性固定
  骨髓细胞与骨折愈合:
  骨髓基质细胞有分化成不同细胞系的潜能,在体外培养与体内植入特定的环境中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并能刺激受区其它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有合成骨基质的能力。
  我们的方法用内固定后保证早期稳定性,植骨补充成骨所需基质,骨生长因子和骨髓细胞的植入,可分化成为骨痂组织,有效促进了骨不连的愈合。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权威专家

骨科典型疾病

0.13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