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查看新闻
4个习惯加速颈椎报废,很多人不知道还经常做,太危险
查看:5  更新时间:2025-07-04 09:45:22

随着低头族的增加,有颈椎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年轻化趋势明显。门诊经常会遇到因颈部疼痛不适前来就诊的年轻患者,拍颈椎X片后,影像学报告往往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患者看到报告后一脸迷茫:“曲度变直是什么意思?我还能恢复正常吗?”

那么,什么是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它有何表现和危害?哪些习惯会加速我们的颈椎报废,身体“瘫痪”?

01

什么是颈椎曲度变直?

01

正常情况下颈椎有20-25°向前凸的生理曲度,作用是保持站立、行走时目视前方,吸收震荡,保护头部和脊髓。颈椎曲度的维持主要是靠椎间盘弹性,颈椎前方、后方的肌肉及韧带良好的张力。一旦平衡被打破,则会导致颈椎曲度变直。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就是颈椎向前的生理弧度消失,所以在影像上颈椎侧位片显示颈椎是直的,又称为颈椎生理性曲度消失。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向后凸出,此时称为颈椎反弓。

02

为什么颈椎生理曲度会变直?

01

疾病因素。疾病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慢性退行性病变,例如中老年人因椎间盘脱水、弹性下降,椎间隙变窄,自然退变导致曲度消失,甚至可引起颈椎病、后纵韧带、黄韧带骨化等疾病,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肌力下降甚至瘫痪;二是颈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或肿瘤等也会直接改变颈椎结构;三是外伤,颈部撞击、扭伤等急性损伤也可加速颈椎曲度变化。

02

职业因素。舞蹈、拳击等职业的重复性动作,可能会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03

习惯因素。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伏案工作、错误坐姿(斜坐可使脊柱发生侧弯,而含胸驼背、眼睛距离屏幕或书本太近都可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前屈受力状态)、枕头过高或过低、午休时趴睡等。

03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有什么影响?

01

严重可能会导致瘫痪。如果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会对关节周围的骨头、肌肉以及韧带等产生不良影响,引发临床症状。

02

长时间颈椎曲度,外形上可引起头前伸、富贵包、驼背、圆肩、脖子缩短粗、双下巴、脸型不对称等。

03

严重的颈椎曲度变直则可因伴发颈椎病、神经根受压等疾病而出现手部麻木、颈部疼痛不适等,更严重的时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走路眩晕等症状,还可能导致肌力下降甚至瘫痪。

04

长期的颈椎问题还可引起高血压、心脏病、失眠、心律失常、脑血管硬化等并发症。

04

颈椎曲度变直应怎么办?

01

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避免长时间低头。每隔30分钟离开座位一次,哪怕是起身倒杯水、绕办公室走一圈,或者站起来工作一会儿再坐下。如果有条件,可以做一些办公室条件允许的、简单易行的拉伸训练,虽然活动量很小,但一定比完全不动要好很多。

02

保持正确坐姿。姿势很重要,正确的坐姿需要掌握以下5个要点:放平脚、力均摊、脊柱曲度要维持、左右要对称、肘部给支撑。

03

科学的办公环境。当必须久坐时,可以尽量选有靠背的椅子,贴合脊柱自然曲度的最舒服。如果椅子靠背很直,可以在腰后加一个薄垫,支撑腰骶部。如果没有桌子支撑手臂时,可以利用椅子扶手帮助承担重量,减轻肩颈的压力。

另外,用笔记本或平板电脑办公时,很多人经常会为了看清显示器而低头驼背。此时可以用支架把电脑垫高,保持视线基本平行显示器上缘,并确保显示器和你保持一臂的距离,更容易维持好坐姿。但垫高电脑会让键盘也升高,打字时手腕压力增大。因此,最好能再连接一个外接键盘放在桌面(最好再配个腕托),或者电脑在桌面放平,连接一个较高的显示器。

04

科学的枕头和正确的睡姿。

枕头外形:中间凹陷(可容纳后脑勺),两侧高,上下端稍高。

枕头高度:合适的枕头高度计算公式为:枕高=(肩宽-头宽)/2。对于已患有颈椎病的中老年患者,建议枕头高度约为15cm。

枕头硬度:选择枕头材质时应尽量采用软硬适中、不易形变的材料,比如常用的稻谷壳、荞麦壳填充枕头。

正确的睡姿:

仰卧:后脑勺置于枕头中央凹陷处,必要时可卷一小毛巾垫于后颈部。

侧卧:头颈部置于枕头两侧高处,若两侧过低可适当垫高。

05

颈部放松练习。

自我牵引:双手交叉托住后脑,头缓慢后仰,手轻微对抗5-10秒,重复3次。

四向点头:低头至极限位,保持5秒;回到中立位,再后仰至极限位,保持5秒;回到中立位,头向左侧转至极限位,保持5秒;回到中立位,再向右侧转至极限位,保持5秒,回到中立位。

注意动作要和缓,切勿过猛、过快。

颈椎“太直”可能也是“病”,不能忽视。年轻人通过姿势调整和锻炼可以预防颈椎曲度变化,甚至恢复曲度,而中老年人则需重点预防退变加重。若症状持续或加重,还是需要尽早专科就诊。

06

加强颈部功能锻炼。如仰头、耸肩、缩脖、打羽毛球、放风筝、仰望星空、游泳等均有利于纠正颈椎的生理曲度异常。

原标题:《4个习惯加速颈椎报废,很多人不知道还经常做,太危险》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权威专家

骨科典型疾病

0.13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