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由于应力集中导致融合相邻运动节段的加速退变不稳及相应临床症状是腰椎融合术后常见中远期并发症,目前尚无良好疗效的解决办法。本研究通过分析评估腰椎动态弹性固定系统(ISOBAR systerm)应用于阻止或减缓融合术后邻近运动节段退变病理进程的临床观测结果,以评价弹性固定减缓邻近节段退变的效果、安全性和相关并发症,并探讨其手术操作的技术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行腰椎融合邻近节段动态弹性固定的病例资料,随访时间24-36月,定期行x线射片,依据患者情况行腰椎MRI。总结分析手术操作技术,对患者术后腰部的自觉症状、腰椎运动功能、手术疗效评分、弹性固定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运动角度、椎间盘MRI影像学变化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测和分析。
结果:21例均获随访,1例因术后1月患精神分裂症而未纳入资料分析。弹性固定钉棒植入与安装应力求两侧对称,并矫正其存在的轻度侧凸及固定于正常的生理性解剖位置。所有病例术后腰痛及下肢症状均缓解,70%的病例术后2-3个月腰椎屈伸、侧屈及旋转功能基本接近正常,除少部分病例有腰部轻度酸胀不适感,均无明显腰痛。x线片测量显示弹性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于术前无明显变化(P<0.01),运动角度1一3度,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MRI示弹性固定节段椎间盘T2信号部分病例较术前稍有增高,所有病例未见进一步退便的影像学变化,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总优良率近95%。
结论:腰椎后路椎弓根弹性固定装置既保留了固定节段一定的运动功能,又部分承载了运动阶段所受应力,增强了稳定性,可能具有减缓蜕变的功效,同时由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需要长期的临床观察评估。本组病例的初步临床结果表明,动态弹性固定能够维持融合邻近节段椎间隙的高度并保存一定的运动,中、早期临床效果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评价。应选择椎间盘退变较重的相邻节段加以保护,并将其固定于生理性解剖位;两侧运动轴应对称,并尽可能与椎间盘冠状轴平行,以减少相应并发症的发生。中重度骨质疏松者应列为相对禁忌。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9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