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骨质疏松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患病人数就越多。对这样一个常见病和多发病,还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和盲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主任李学军认为,如果不提高对骨质疏松的了解和认识,就有可能导致失治或误治。有四个常识性的问题值得关注。
1、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治疗骨质疏松就是要提高骨密度,其实并不尽然。
确切地说,治疗骨质疏松的最终目的是预防骨折。而增加骨密度和预防骨折之间,有时并不一致。比如说,有一些药物可以显著增加骨密度,但不能预防骨折,甚至还会使骨折的发生率增加。由此看来,增加骨密度与预防骨折之间并不平行,治疗骨质疏松以预防骨折为最终目的。
2、骨质疏松患者的血钙低吗?
中国人“缺钙”的概念深入人心,以为骨质疏松更是因为血清缺钙所致,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知道,人体中钙的99%以上是贮存在骨骼中的,血清中的钙只是人体中很微小的一部分。骨质疏松时,由于人体种种原因导致钙从骨骼中“跑”出来了。所以应该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中是缺钙的。正因为如此,补钙才是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骨质疏松患者的尿钙可以是增高的。
3、单纯补钙能治疗骨质疏松吗?
答案是否定的。补充钙剂的主要作用是延缓骨量丢失。当然,补充钙剂还是能增加骨密度的,只是增加能力有限,仅有1%的差异,其主要是减少骨重建的空隙,而不是持久地增加骨的生长。因此,单纯补钙对增加骨密度的效用是微弱而短暂的。
4、骨痛和骨骼变形是骨质疏松吗?
很多老年朋友全身骨头痛得厉害,还有的朋友骨头都变形了,以为是人年龄大了,得了骨质疏松。其实,有这两个典型症状的,一般不是骨质疏松所致,而极有可能是得了骨软化或其他骨病。这些疾病的鉴别也不困难,可通过检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以及血清蛋白电泳等来区分。
【与健康有约】
糖尿病的健康餐桌
讲座主题:糖友健康饮食和专家答疑。
讲座专家:营养医师郑欣
答疑专家:主任医师宋海曲
时间:9月28日(周日)下午3点;
地点: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教楼401室
【本期专家】
李学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执行主任、厦门市糖尿病研究所执行所长、厦门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高级访问学者。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955号